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能算明白账,但算不明白人心 (2 / 2)
86文学网www.86wenxue.com
石见银山从山上到山下,分为了三部分。
山上是银山所在的山吹城,主要就是挖掘银矿、吹灰法冶炼白银,整个区域大约有5里;
山腰的住宅区域,以荣泉寺为首,数十条只能容纳一辆马车通过,山道两边全都是木房,此地居住大约一万两千名倭奴,专事采银;
山脚下是石见银山代管所,也叫石见城,这个代管所,是织田信长跟毛利辉元打来打去的产物,以倭国朝廷的名义,管理石见银山,管理白银分配,同样也是兵营,是朝廷官员所在。
当初戚继光打下石见银山,就是打下这三部分的山城。
石见银山驻军只有一千,代管所再往西,就是一片只有七万两千亩田的仁万城,仁万城很小很小,围不过十里,丁口也不多,整个石见银山辖区只有五万丁口。
仁万城已经靠海,海边只有只有四个泊位,小小的码头,主要就是为了起运白银回到大明。
熊廷弼人在石见城天守阁内,他管理从出云城到长门城,沿海所有的大明实控区。
实控区内,皆为均田法,武士、名田主都被吊死后沉了海,所有土地给了投靠来的倭人。
熊廷弼之所以推行均田,是倭国人多地狭,不均田,就没有足够的农业剩余,来满足石见银山这么多矿工采银炼银。
熊廷弼也曾经设想过,用泰西红毛番的办法,人?哪里有人!分明全都是奴隶,死了就死了,直接扔到一边的万人坑里就是。
这么做的代价是,连续不断地夷人骚扰,正好可以继续趁着骚扰捕捉奴隶,不用四处找了。
熊廷弼之所以用均田而不是奴隶制,既不是道德崇高作祟,也不是同情倭人,只是精算了下,大明驻军每一个都是宝贝疙瘩,怎么带到倭国,就要怎么带回去,这才是熊廷弼这么做的根本原因。
在大明实控区域内,治安可比群魔乱舞的倭国好太多了,这里禁止一切私斗,但凡持械一律打杀。
也不怪正在造反的倭人,把这里视为圣地,这里真的太安宁了。
禁止私斗是之前熊廷弼走弯路,留下的遗产。
熊廷弼刚到石见城,这里并没有什么秩序可言,更没有什么官僚系统,乱糟糟的,就是熊廷弼说了算,他一拍脑门,搞出了一套把人规范到进门先迈哪只脚的制度,来约束倭人。
这套办法,熊廷弼称之为指令法。
就是他说什么,就是什么,哪里种什么,每天每个人吃多少粮食,今天在哪里垦荒,明天在哪里营造山城,作为张先生的关门弟子,皇帝陛下口中的熊大,大明军不会违背他的意志,倭人没有资格违背。
但这套指令法,很快就玩不转,他很天才,按照他的规划和指令,大明实控区,很快就拥有了秩序,但他的算力很快就不够了。
倒不是说他算不明白账,做不出明确的指令和规划,这个狭长的大明实控区,除了农业生产外只有采挖白银这一个制造生产,非常简单的经济模型。
他能算明白账,但他算不明白人心。
比如每天有200斤粮食、50斤肉,分给100个人,那每个人每天有2斤的粮、半斤肉才对。
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他给出了平均分的指令,但人不完全按照他的指令做事。
大明锐卒每天要拿走八斤粮、两斤肉,这很合理,毕竟大明锐卒是统治阶级,这是必须多拿的地方,因为熊廷弼需要他们维持安定;
而另外一方面,则是分配这些口粮的倭人,这些倭人管事要每人拿走四斤粮、一斤肉,这也很合理,管事们管着口粮的分配,不多拿多占,根本不是人;
还有要采矿的窑工,他们也要多吃多拿,不吃肉,干不动重体力活,无论是采银还是炼银,都需要力气,他们一个人要拿走3斤粮、半斤肉,采不出足额的白银来,全都等着大明皇帝的怒火吧;
而占据了多数、干农活的倭人,往往等上面的人拿完了,才能分到粮,而他们面前只有四十斤粮了,这个时候,公开公正,先到先得,可以开始领了。
大明锐卒、倭人管事、采矿窑工,在这一百人里大约占11人,而这11个人往往要拿走160斤粮,50斤肉,只剩下40斤粮,分给干农活的倭人。
就这,剩下这89个干农活的倭人,还要再分出个三六九等来。
这一下子,一个一人分两斤粮、半斤肉的简单模型,无法执行下去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熊廷弼指令法破产,还不是分配不公,大明打下来这片地方之后,这七个城,一共加起来不到三万人,随着逐渐安宁,从出云城到长门城的丁口,快速增加到了四十四万。
人这么多,熊廷弼就两个师爷,还有一个要专管银矿,这指令就很难下达了。
算不清,算不明白,熊廷弼就不算了,直接换了玩法,那就是均田法。
只要每年交够白银,熊廷弼就是可以为所欲为,他朝令夕改,所有人都得遵从。
熊廷弼的均田法大获成功,而他的赋税也很低,三公七民,就是收成的三成要归代管所,剩下七成归民自用。
因为之前的武士、名田主们都被沉了海,均田法和税赋,都能大体按照他的规划进行,倭人管事,当然会巧立名目,但也比倭国大部分地方要强太多了,毕竟倭国的税率是:八公二民。
熊廷弼面前就有几个苦恼。
第一就是极乐教的传播,哪怕是熊廷弼严厉打击,这极乐教还是不可避免的传播进来了,因为这七城都有大量的游廓,就是倭国娼馆,娼妓,是极乐教传教的主要途径之一;
第二就是贫瘠的物质条件,实控区内能生产的东西不多,像棉布、笔墨纸砚书、绸缎、毛呢、香料、盐等等,都要仰赖大明供给,石见银山的白银,多数都换了这些东西;
熊廷弼也试过本地生产,但是成本比大明货物到港的价格还要高,最后全都是不了了之。
只要石见银山的银矿采完,实控区内的经济完全崩溃,就成了一个必然。
第三就是游民过多,自从实控区采用均田法之后,因为倭国不稳定的局势,频繁的战乱,导致无数游民想要投靠大明。
但实控区承载能力有限,虽然都是廉价劳动力,但廉价劳动力也是要吃饭的,显然实控区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,熊廷弼不得不下令,禁止游民进入。
这个时候,毛利家武士们灵机一动,就开始做起了倭奴生意,就是把这些倭国游民全部抓起来,送到长崎去。
管游民是什么人,只要按人头送到长崎,就能作为货款,换取大明货物。
实行均田法的实控区,的确成了倭国的圣地一般的存在,也确实有资格称之为圣地,这里安宁、美好、阳光普照、应有尽有、充满希望。
但同样,圣地也是个巨大的陷阱,但凡是投奔而来的倭国游民,都变成了倭奴。
熊廷弼对此不为所动,他到倭国来,不是为了来拯救倭人,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,白银、倭奴、牢笼。
他的职责是把倭国牢牢的看死在铜墙铁壁之内,作为一颗钉子扎在倭国,保证倭寇不会再侵扰大明,保证不会有成规模的倭寇肆虐,保障大明海疆贸易环境。
倭人的命运,与他熊廷弼无关。
“均田法的确是倭国的解法,就看倭人自己能不能把握了。”熊廷弼将手中的公文处理停当后,看着太守阁外的倭人穿行,这里看起来如此的繁荣,来往马车不分昼夜,住宅连着住宅,商铺连着商铺。
一切美好都是梦幻泡影,一旦石见银山采完,一切都会戛然而止,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。
银山的产量正在逐渐下降,从最开始的一百五十万两,降低到了现在的一百四十三万两,而且还会累年下降,这不是管理的问题,而是600多个间步坑道,部分坑道已经无银可采。
当初陛下给丰臣秀吉开了两个药方,闭关锁国和均田。
就实践而言,这两个办法,都可以让倭国局面,从无序到有序,但丰臣秀吉真的做不到,如果丰臣秀吉能跟百姓一揆一条心,还有可能做到,但丰臣秀吉显然也不是很在乎这些百姓。
“陛下来了圣旨。”师爷将一个密匣封好的圣旨,交给了熊廷弼。
熊廷弼检查了火漆和沿途驿站印章,这个密匣从京师发到了天津州,从塘沽港出海,在济州岛中转对马岛,抵达了长门城,再送到了石见城。
他打开了密匣,看到了皇帝的圣旨。
皇帝陛下将今年大明发生的重要的事儿告诉了熊廷弼,尤其是张居正高压清党和反腐司的发展壮大,这涉及到了大明吏治的长治久安。
皇帝还询问了今年银矿是否还能如数送到大明;其次询问了实控区内,需要多少军备、货物,来年四月一并运来;最后询问了熊廷弼的意见,询问他是否愿意带领大明遴选出的锐卒前往江户。
“职责是逃跑吗?”熊廷弼挠了挠头。
陛下给他的指示是,力有未逮,带着这三千锐卒逃出江户城回到大明,这些军兵也是在溃散演训中表现优异之人,可以做到溃而不散。
这是大明的一次尝试,更加深入的干涉倭国,把钉子埋的更深,让倭人幕府如鲠在喉。
蚕食从未停止。
熊廷弼现在的官职,是代管奉行,是五品官,但也是个不常设的派遣,是个专人专岗的萝卜坑,如果转任,他将会是江户将军、佥都御史兼江户巡抚,以二十四岁的年纪,成为大明最年轻的正四品官员。
他没有犹豫,明确回答了陛下,他愿意前往江户,成为江户将军和江户巡抚。
石见银山这边,到均田这一步就足够了,再往下,这个地方也不支持他更进一步,筹划更多了,到了江户,反而能有更多的发展。
至于逃跑,他不认为丰臣秀吉、德川家康有本事把大明京营逼到逃跑的地步,哪怕大明锐卒只有三千人。
大明京营是全火器、线列阵的新式军团,大明对新式军团的开发仍然不足,但对上还在冷兵器时代的倭人军团,呈现出了断代式的领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