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1章 改变认知,吸纳人才 (2 / 2)
86文学网www.86wenxue.com
最好的办法就是吸纳海外诸国的人才,让他们为我们所用;”
静!
无比的安静!
毕自严看着袁可立眼中满是震撼之色,因为说的这些他只是听过其中几个;
李若涟也满是诧异,因为这些情报都是锦衣卫负责收集、整理的,他没有想到身为内阁大臣的袁可立竟然会在百忙之中阅读这些着作;
徐光启、毕懋康、孙元化等几个接触西方学问的几人面色激动,在他们眼中中西方的学问并没有高下之分,但若是让他们选择研究,他们会毫无疑问的选择西方。
礼部尚书刘宗周则是面色复杂,他是大明主官教育的最高负责人,自幼读圣贤书,一步步科举走到现在这个地位的。
现在要接受西学,他就有些难以接受了,但他知道,既然皇帝叫他们来那么此事儿就算是基本定下来了,且没有更改的余地了。
崇祯的神色就复杂了许多,震惊、诧异、欣慰等神色在眼中流转;
他的震惊和毕自严、李若涟两人一样,欣慰的是袁可立对技术的思索和人才的重视,诧异的则是袁可立提出的吸纳的方法。
好一会儿后,工部尚书范景文沉声道:“袁阁老,您的这个想法很好,算是釜底抽薪了,
没有技术性人才,他们想发展都发展不起来,最后与我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,但问题是他们会来吗?”
“如果说在郑芝龙实施七心策略之前,我们可能很难吸纳,原因有三。”
袁可立说完后在白纸上写下了三个词,随即解释道:“一是适应,要离开出生地六七万里地,到一个与自己国家完全不相同的地方生活,
饮食、生活习惯等等完全不同,能不能适应是未知的;
二是距离问题,隔着六七万里地,若是没有蒸汽机商船,顺利的话至少得一年以上,慢的话两年都是有可能的,迷失方向、风暴、缺少补给、疾病等等会增加死亡风险;
三是研究技术的环境,为什么这些技术人才都是欧洲的?因为他们经历了两百余年的文艺复兴,开放的思想让这些让有了发挥的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内乱和战争会威胁他们的生命,他们若是不想死或者想过上好生活,来大明是最好的选择,没有其他。
距离问题更不是问题,现在的战船都能做到三个月内抵达,随着工业研究院那边的发展,未来可能缩短到两个月,
且沿线都是大明商贸区和港口,走走停停不算累的,同时在路上可以学习大明语言;
最后则是研究环境,先是陛下的重视,这是最为重要的,其次则是各个研究院以及我们现有的成果等等,他们会很快的融入我们。
不说多了,有个三四十个上述那些人才,整个大明的技术都将站在世界之巅了。”
众人被袁可立的话给震住了,范景文再次出声问道:“袁阁老,既然您都这么说了,想必是有方法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