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9章 张世康的宏愿 (2 / 2)
86文学网www.86wenxue.com
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两千年、甚至更长的时间里,很多老百姓都是吃不饱饭的。
这个宏愿的难度之高,甚至超越张世康做的所有事情。
但现在张世康仍旧充满战意,因为大明的百姓与后世还是有很大的差别。
他这几年也算走南闯北,不论是战争打到哪里,他一旦有空,就喜欢带着一群侍卫到田间地头溜达。
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,也看看各地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。
大明的百姓与后世相比,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勤劳。
当然,这不能说后世的百姓就不勤劳,只是大明的百姓几乎除了睡觉吃饭,其余时间都贡献给了自己的土地。
他们真的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自己的庄稼,因为那是他们的一切,希望和未来都在其中。
可后世的百姓,即使是在农村,农民也不可能一直待在土地里,因为庄稼里的收入只占他们收入很小的一部分。
这,就是最大的差别。
其次是政治制度的不同,大明朝廷对百姓的掌控力远超后世,毕竟如今是封建专制。
只要不至于让百姓饿死,理论上,大明朝廷可以做出很多,后世政府做不了的事情。
譬如强制让百姓根据所在地土质改种某种作物,或者强制百姓迁移到某些地广人稀的地方安家耕种等等。
这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大问题,敢搞强制,百姓分分钟闹事给你看,集会游行都是轻的。
再次,大明目前的人口总量还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,但粮食产量以及可耕种土地却有很大的增长空间。
再再次,张世康还可以通过贸易或者殖民,获取更多的粮食和粮食产地。
基于以上四点,张世康认为,这个宏愿,还是有机会的。
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,毛爷爷诚不我欺。
“属下不敢居功,全赖殿下的提携和朝廷的支持。”宋应星认真的道。
他对现在的情况十分满意,朝廷几乎提供了一切可以提供的人力物资,这在几年前他还在南方时是不能比的。
实际上他很早就有改良农作物的想法,只是光有想法,只靠他个人的财力,根本无法实现。
于是他只能寄托于,把自己想法以书籍的方式记录下来,留给有这个能力的后人去实现。
现在不一样了,制造总局提供了一切,他也还不算老,有足够的精力去做这一切。
同时宋应星心里更明白,这一切的一切并非朝廷所愿,而是武英郡王殿下所愿。
不论是此前改良的纺纱机,还是水泥、玻璃,几乎全是武英郡王殿下给的思路。
作为科研工作者,没有人比他更明白思路的重要性了。
是以,不论是他,还是王徵、毕懋康等另外几个同僚,都一致认为制造局的一切,乃至四大学院的一切,若论功劳,功劳最大的必然是也只能是武英郡王殿下。
一旁的汤若望看着桌子上的土豆两眼放光,犹豫了片刻后还是询问道:
“敢问殿下,这种土豆以及农作物改良方法,属下可以带回给属下的国家吗?”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