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6文学网www.86wenxue.com

太后的节俭和体恤民情,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。

百姓们自发地在门前悬挂白幡,市场停业三日,以表达对这位贤德太后的哀悼。

皇太后的薨逝给天统七年蒙上了一层阴影,而接下来的朝堂变动,更让这一年显得不同寻常。

七月,年近七旬的总理大臣弥生在家中不慎摔倒,虽经太医全力救治,但健康状况急转直下,这位辅佐熊章近三十年的老臣,不得不向皇帝上表请辞。

熊章亲自到弥生府上探望,看着病榻上气息奄奄的老臣,心中百感交集。

弥生是熊章在继位之初通过招学令招揽的人才,这些年来,无论是推行新政还是对外征战,弥生都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帮助。

“陛下,”弥生挣扎着想要起身,“老臣...恐怕不能再为陛下分忧了。”

熊章按住他:“爱卿好好养病,朝中事务不必挂心。”

熊章没有立即批准弥生的请辞,而是让太子每日将重要奏章送到弥生府上,以示对老臣的尊重。

然而,一个月后,弥生的病情再度恶化,已经无法处理任何政务,熊章这才不得不批准了他的告老请求,并加封太师衔,赏赐千金,让他在家中安心养病。

谁料,弥生的请辞仿佛开启了一个时代落幕的序幕。

九月,代理总理大臣职务的端木赐也上表请求致仕。

端木赐与弥生年纪相仿,近年来也一直疾病缠身,熊章再三挽留,但端木赐去意已决,三次上表请辞。

“陛下,”端木赐在最后一次面圣时坦言:“老臣年迈,精力不济,恐误国事。朝中才俊辈出,是时候让位于年轻人了。”

熊章见端木赐确实年老体衰,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,同样加封太傅衔,厚赐归养。

就在朝野尚未从两位重臣请辞的消息中回过神来时,十二月,理政殿中资历最老的樊须也递上了请辞表章。

樊须是农业专家,曾主持过多项水利工程,为楚国的农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,如今年过七旬,他也感到力不从心。

熊章挽留无果,只得批准樊须致仕,加封太子太保,以示荣宠。

弥生、端木赐、樊须三位老臣的请辞,标志着楚国朝堂格局的重大变化。

理政殿七位大臣一下子减少了三位,剩下的四人分别是卜子夏、昭信、公孙朝和沈明。

经过慎重考虑,熊章提拔大理寺卿黄永入理政殿,将大臣人数定为五人,削减了两人。

新的理政殿班子如下:

总理大臣:卜子夏,六十二岁,熊章的门生心腹,以精通律法和行政着称,分管吏部;

理政大臣:昭信,六十岁,熊章的潜邸旧臣,擅长财政和经济,分管工商部、外交部;

理政大臣:公孙朝,五十八岁,同样是潜邸旧臣,分管宗室、教育部、兵部;

理政大臣:沈明,六十三岁,以刚正不阿、精明干练闻名,分管刑部和工部;

理政大臣:黄永,五十七岁,分管户部。

这个新的领导班子有一个显着的特点,那就是所有成员都是熊章一手提拔的亲信,卜子夏是天子门生,黄永、昭信、公孙朝更是早在熊章还是太子时就追随他的旧臣。

朝中不少官员猜测,皇帝此举是要收回朝政的权力,亲自掌管朝政。

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熊章在组建新的理政殿后,却依然让太子熊恒监国理政,只要求遇到重大事务时再向他禀报。

一时间,那些人也弄不清楚皇帝这是要受权还是放权。

天统七年的除夕,楚国皇宫显得格外冷清。

这是第一个没有太后的新年,也是弥生、端木赐等老臣离开朝堂后的第一个新年。

熊章与熊恒父子二人站在宫墙上,望着远方零星升起的烟花。

“恒儿,”熊章缓缓开口,“你知道为何朕要继续让你监国吗?”

熊恒恭敬回答:“儿臣愚钝,请父皇明示。”

“弥生、端木赐他们告老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”熊章的目光深邃,“但新时代的开启,不应该由朕这个老人来主导,而应该由你们年轻人来开创。”

熊章转过身,看着儿子:“新的理政殿大臣,都是朕信任的能臣,但他们终究是朕这一代的人,你既要学会与他们共事,也要培养属于你自己这一代的人才。”

熊恒郑重地点了点头:“儿臣明白。父皇是要儿臣在理政中树立威信,培养自己的班底。”

“不错。”熊章满意地笑了,“朕老了,终有一天要将这江山完全交到你手中。在此之前,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。”

父子二人的对话,预示着楚国权力交接的加速。

天统七年,虽然因国丧和老臣离去而蒙上阴影,但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。

站在天统七年的终点,回望这一年,熊章心中感慨万千。

他失去了母亲,告别了多年的老臣,他也意识到他自己也老了,也该为儿子铺平道路了。

现在开始,他学会逐步放手。